追寻历史的印迹·杨天石解读海外秘档
日本人支持清末的革命党人的真实动机是什么? 袁世凯死后,北洋政府怎样拉拢孙中山?孙中山为何拒绝? 陈立夫对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起了怎样的作用? 蒋介石为何长期倚重孔祥熙?后来又为何甩掉孔祥熙?甩掉孔祥熙后,为何又会后悔?这阴晴不定的态度暗藏了哪些玄机? 宋子文与孔祥熙的关系如何?二人如何明争暗斗? 宋子文如何“庇护”张学良?二人之间有怎样的深情厚谊? 戴笠为何忠于宋子文?宋子文如何排挤胡适? …… 著名历史学家杨天石十余年间数次往返于海峡两岸、美国、日本等地,遍寻散落在海外知地图书馆、档案馆中的原始资料,对所获材料进行整理、考证、解释,见前人所未见,言前人所未言,以大量第一手材料互相参证,使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一些重要人和事背后的历史隐秘浮出水面。
追寻历史的印迹·杨天石解读海外秘档
- 序
- 自序
- 康有为致日、英各国领袖函
- 跋孙中山在檀香山的几次谈话
- 黄兴与日本驻旧金山总领事的通讯
- 黄兴致井上馨函回译及解读
- 孙中山与田中义一
- 跋钟鼎与孙中山断绝关系书
- 附:访日漫记
- 康有为的联满倒袁计划
- 孙中山的一次北京未遂之行
- 徐致靖大骂梁启超
- 瞿秋白的《声明》与国共两党的“分家”风波
- 国民党档案中的毛泽东手迹
- 国民党中央致毛泽东函存稿
- 沈雁冰致林伯渠函手迹
- 董必武的一份辞呈
- 30年代初期国民党内部的反蒋抗日潮流
- 一项南北联合,打倒蒋介石计划的夭折
- 1935年国民党内的倒汪迎胡暗潮
- 吴开先与上海统一委员会的敌后抗日工作
- 傅斯年攻倒孔祥熙
- 胡适曾“充分的承认社会主义的主张”
- 胡适与蒋介石的最初会见
- 胡适1933年的保定之行
- 何震揭发章太炎
- 北京政府致巴黎和会中国代表团电
- 张发奎谈南昌起义
- 果真要改写民国史吗?
- 济案交涉与蒋介石对日妥协的开端
- 黄郛与《塘沽协定》善后交涉
- 宋庆龄关于邓演达的一封英文函件
- 李济深与胡汉民
- 张学良与胡汉民
- 冯玉祥与胡汉民
- 曹任远与胡汉民的“新国民党”
- 陈立夫与国共谈判
- 陈立夫与西安事变
- 毛泽东、李富春的一封未刊英文函件
- 保卫中国同盟与中国“工合”运动的珍贵文献
- 孔祥熙所藏西安事变期间未刊电报
- 日蒋秘密谈判的重要资料
- 蒋孔关系探微
- 豪门之间的争斗
- 关怀张学良全家
- 排挤驻美大使胡适
- 对苏外交的一鳞半爪
- 宋子文与戴笠之间
- 从大举进攻到全面败北
- 南京政府崩溃时期的陈光甫
- 蒋介石的“慰问”与北平的邀请
- 蒋介石“复职”与李宗仁抗争
- 海峡两岸争取张发奎
- 附:访美漫记
热门
-
中国通史
《中国通史》是吕思勉先生在抗日战争时期上海成为“孤岛”的时候,为适应当时大学教学的需要而编写的。一经出版,畅销数十年,成为读者了解中国历史的最佳读物。《中国通史》分上下编,上编是中国政治史,讲了中国历史大事及中国历史的演变,下编为中国文化史,分门别类地、有系统地叙述了社会政治制度、经济制度和文化学术的发展情况。本书不仅对想了解中国历史大事的读者有用,而且对掌握中国历史的各个方面,特别是社会经济、政治制度以及学术文化等系统的知识有很大的好处。 原作上篇为中国文化史,下篇为为中国政治史,今为方便读者阅读,将中国政治史作为上篇,中国文化史作为下篇,文字做了少量的技术处理。
吕思勉01-01 完结
-
易中天中华史21·铁血蒙元
朱元璋称帝没多久,就掀翻了传统政治的桌子,通过一系列组合拳,重建了帝国的制度,改变了中华的航向。朱棣从侄子手中篡取皇位,并将国都迁往边地北京,他的制度设计,更是奠定了整个明朝的个性和特色。 朱明王朝,是彻头彻尾的朱姓王朝:皇帝们恣意任性;大臣们沦为家奴;文字狱和太监擅权层出不穷;锦衣卫和东西厂无孔不入。 而在皇权的边缘,南国富庶,人物风流。繁华的城镇里经济活跃,并催生了多样而新颖的市井文化。 从庙堂到江湖,大明精彩。
易中天01-01 完结
-
天朝的崩溃·鸦片战争再研究
本书对我国鸦片战争这段历史作了回顾,试图以全新的视角来解析这场颠覆清王朝的浩劫。作为一名求真的治史者,作者历数了清朝的军事力量、骤然而至的战争、广州的“战局”、“抚”议再起等内容,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鸦片战争对于清朝统治打击的致命性,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史学论著。 本书大量使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清朝奏折,和英国所藏中英交涉文件、日本学者汇编资料集等等,详尽考订并重建了与战争相关的大量基本史实。作者抓住几个主要人物为线索展开叙述。从武器装备、防御工事、兵员训练到作战战术的运用;从后勤、兵力动员、兵员调动到军费的来源、筹集与分配,更涉及交战国可用于战争的经济实力、负责运筹帷幄人员的心态、他们的战争观、战术观等等。这些面相在过去的鸦片战争研究中或被忽视,或语焉不详,但在本书中却得到充分的展现。 鸦片战争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影响重大,也是中国百年国耻的开端,给中华民族带来巨大的精神创伤,本书对当时的人和事的评价,均从事实认定来加以判断,尤其严肃检讨清朝奏折中呈现的天朝心态,直指中国战败的深层原因。该书展现的严谨论证破除过去误谬之学术性,以及避免再蹈历史错误覆辙之强烈爱国情怀,令人读之震撼动容。 《天朝的崩溃》出版十余年,流传较广,影响颇大,学术价值历经时间考验,已广为读者肯定推崇,即在海外,都成为治近代史之学者、学生,以及一般人士广泛阅读的著作,视之为中国近代史研究中最具代表性的著作。 修订版全面核订了注释、引文中的错讹,重排精装,列入“三联哈佛学术丛书二十年纪念版”再刊。
茅海建01-01 完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