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通史
《中国通史》是吕思勉先生在抗日战争时期上海成为“孤岛”的时候,为适应当时大学教学的需要而编写的。一经出版,畅销数十年,成为读者了解中国历史的最佳读物。《中国通史》分上下编,上编是中国政治史,讲了中国历史大事及中国历史的演变,下编为中国文化史,分门别类地、有系统地叙述了社会政治制度、经济制度和文化学术的发展情况。本书不仅对想了解中国历史大事的读者有用,而且对掌握中国历史的各个方面,特别是社会经济、政治制度以及学术文化等系统的知识有很大的好处。 原作上篇为中国文化史,下篇为为中国政治史,今为方便读者阅读,将中国政治史作为上篇,中国文化史作为下篇,文字做了少量的技术处理。
中国通史
- 吕思勉先生的史识与史德
- 自序
- 绪论
- 第一章 中国民族的由来
- 第二章 中国史的年代
- 第三章 古代的开化
- 第四章 夏殷西周的事迹
- 第五章 春秋战国的竞争和秦国的统一
- 第六章 古代对于异族的同化
- 第七章 古代社会的综述
- 第八章 秦朝治天下的政策
- 第九章 秦汉间封建政体的反动
- 第十章 汉武帝的内政外交
- 第十一章 前汉的衰亡
- 第十二章 新室的兴亡
- 第十三章 后汉的盛衰
- 第十四章 后汉的分裂和三国
- 第十五章 晋初的形势
- 第十六章 五胡之乱(上)
- 第十七章 五胡之乱(下)
- 第十八章 南北朝的始末
- 第十九章 南北朝隋唐间塞外的形势
- 第二十章 隋朝和唐朝的盛世
- 第二十一章 唐朝的中衰
- 第二十二章 唐朝的衰亡和沙陀的侵入
- 第二十三章 五代十国的兴亡和契丹的侵入
- 第二十四章 唐宋时代中国文化的转变
- 第二十五章 北宋的积弱
- 第二十六章 南宋恢复的无成
- 第二十七章 蒙古大帝国的盛衰
- 第二十八章 汉族的光复事业
- 第二十九章 明朝的盛衰
- 第三十章 明清的兴亡
- 第三十一章 清代的盛衰
- 第三十二章 中西初期的交涉
- 第三十三章 汉族的光复运动
- 第三十四章 清朝的衰乱
- 第三十五章 清朝的覆亡
- 第三十六章 革命途中的中国
- 第三十七章 婚姻
- 第三十八章 族制
- 第三十九章 政体
- 第四十章 阶级
- 第四十一章 财产
- 第四十二章 官制
- 第四十三章 选举
- 第四十四章 赋税
- 第四十五章 兵制
- 第四十六章 刑法
- 第四十七章 实业
- 第四十八章 货币
- 第四十九章 衣食
- 第五十章 住行
- 第五十一章 教育
- 第五十二章 语文
- 第五十三章 学术
- 第五十四章 宗教
- 序言
- 第一章 中国历史的分期
- 第二章 黄帝与殷墟文化
- 第三章 夏、商、周三代
- 第四章 古代史之文字记载与器物发掘
- 第五章 周代历史已非传疑
- 第六章 东周时期
- 第七章 春秋时期
- 第八章 战国时期
- 第九章 秦代
- 第十章 西汉时期
- 第十一章 秦汉对外政策
- 第十二章 东汉时期
- 第十三章 东汉之士风
- 第十四章 东汉末年
- 第十五章 魏晋南北朝
- 第十六章 北朝
- 第十七章 五胡汉化
- 第十八章 南朝
- 第十九章 宗教信仰
- 第二十章 隋代政经状况
- 第二十一章 唐代政经状况
- 第二十二章 唐玄宗
- 第二十三章 唐代衰落
- 第二十四章 唐代异族之乱
- 第二十五章 五代十国
- 第二十六章 宋代对外关系
- 第二十七章 宋代
- 第二十八章 宋代之文艺复兴
- 第二十九章 宋太祖与仁宗
- 第三十章 王安石变法
- 第三十一章 女真族金国兴起
- 第三十二章 金灭北宋
- 第三十三章 南宋与金之交往
- 第三十四章 蒙元入主中国
- 第三十五章 元代税收与经济政策
- 第三十六章 元代军政及军民争地
- 第三十七章 元政府赐田及设官政策
- 第三十八章 元代之宗教信仰
- 第三十九章 元代之科举制度
- 第四十章 明太祖严刑施政
- 第四十一章 明代之政事
- 第四十二章 明代太监弄权
- 第四十三章 明代之党祸
- 第四十四章 明代之教育制度
- 第四十五章 明代之吏治
- 第四十六章 明代之政制
- 第四十七章 自唐至明南北经济之变动
- 第四十八章 中国经济文化南移之原因
- 第四十九章 南方水利农业之发展
- 第五十章 宋元明三代之学术
- 第五十一章 满洲兴起至入关
- 第五十二章 南明之兴亡
- 第五十三章 清代之政制
- 第五十四章 清代之军事
- 第五十五章 明末遗民与清初学风
- 第五十六章 清代之政风与洪杨之乱
- 第五十七章 咸同中兴
- 第五十八章 晚清之政局
- 第五十九章 晚清之政治改革
- 第六十章 辛亥革命后之政局
热门
-
中国通史
《中国通史》是吕思勉先生在抗日战争时期上海成为“孤岛”的时候,为适应当时大学教学的需要而编写的。一经出版,畅销数十年,成为读者了解中国历史的最佳读物。《中国通史》分上下编,上编是中国政治史,讲了中国历史大事及中国历史的演变,下编为中国文化史,分门别类地、有系统地叙述了社会政治制度、经济制度和文化学术的发展情况。本书不仅对想了解中国历史大事的读者有用,而且对掌握中国历史的各个方面,特别是社会经济、政治制度以及学术文化等系统的知识有很大的好处。 原作上篇为中国文化史,下篇为为中国政治史,今为方便读者阅读,将中国政治史作为上篇,中国文化史作为下篇,文字做了少量的技术处理。
吕思勉01-01 完结
-
易中天中华史21·铁血蒙元
朱元璋称帝没多久,就掀翻了传统政治的桌子,通过一系列组合拳,重建了帝国的制度,改变了中华的航向。朱棣从侄子手中篡取皇位,并将国都迁往边地北京,他的制度设计,更是奠定了整个明朝的个性和特色。 朱明王朝,是彻头彻尾的朱姓王朝:皇帝们恣意任性;大臣们沦为家奴;文字狱和太监擅权层出不穷;锦衣卫和东西厂无孔不入。 而在皇权的边缘,南国富庶,人物风流。繁华的城镇里经济活跃,并催生了多样而新颖的市井文化。 从庙堂到江湖,大明精彩。
易中天01-01 完结
-
天朝的崩溃·鸦片战争再研究
本书对我国鸦片战争这段历史作了回顾,试图以全新的视角来解析这场颠覆清王朝的浩劫。作为一名求真的治史者,作者历数了清朝的军事力量、骤然而至的战争、广州的“战局”、“抚”议再起等内容,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鸦片战争对于清朝统治打击的致命性,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史学论著。 本书大量使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清朝奏折,和英国所藏中英交涉文件、日本学者汇编资料集等等,详尽考订并重建了与战争相关的大量基本史实。作者抓住几个主要人物为线索展开叙述。从武器装备、防御工事、兵员训练到作战战术的运用;从后勤、兵力动员、兵员调动到军费的来源、筹集与分配,更涉及交战国可用于战争的经济实力、负责运筹帷幄人员的心态、他们的战争观、战术观等等。这些面相在过去的鸦片战争研究中或被忽视,或语焉不详,但在本书中却得到充分的展现。 鸦片战争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影响重大,也是中国百年国耻的开端,给中华民族带来巨大的精神创伤,本书对当时的人和事的评价,均从事实认定来加以判断,尤其严肃检讨清朝奏折中呈现的天朝心态,直指中国战败的深层原因。该书展现的严谨论证破除过去误谬之学术性,以及避免再蹈历史错误覆辙之强烈爱国情怀,令人读之震撼动容。 《天朝的崩溃》出版十余年,流传较广,影响颇大,学术价值历经时间考验,已广为读者肯定推崇,即在海外,都成为治近代史之学者、学生,以及一般人士广泛阅读的著作,视之为中国近代史研究中最具代表性的著作。 修订版全面核订了注释、引文中的错讹,重排精装,列入“三联哈佛学术丛书二十年纪念版”再刊。
茅海建01-01 完结